在地散策樂活創生

在地散策.樂活創生

華夏科大處於南勢角,舊稱南勢角庄/擺接堡是隸屬中和庄與永和過去曾為台北郊區 « 雙和 »有豐富人文歷史發展,座臨豐富地理自然生態資源山丘。附近華新街又名緬甸街為滇緬泰華多元文化聚落已發展完整生活機能圈。因時代變遷和社會發展,其在地故事及多元文化逐漸在現代化中消失;又因世代更迭,社區環境與人口漸趨敗壞老化。漸行漸遠,社區(南勢角)與城市(中永和)關係分離各自為政。如何將該區聚落豐富文化與多元生活傳承,重整在地特色及場所環境,串聯社區及城市紋理,資源共享,建立在地與區域認同是當前迫切目標。

具體措施

計畫將成立 CO-LAND 樂活創生實驗基地,活化創生社區及城市文化與環境,共創共學在地城市生活,使在地復甦連結城市共生發展,實待在地深耕發展。改變從認識開始。培養人文體驗建立良好文化思維為基礎;共同關注未來社區人文發展;舉辦文史展覽工作坊及藝文生態課程活動,關心社區發展及環境的維護。增進在地認識及提高社區文化知識及認同。利用街區步行散策發展在地特色及文化采風傳承並給予更多關注支持,再造社區有價值文化記憶,增進關注認同,積極參與公共空間創生維護。實驗基地將以「共饗多元聚落,文化地景好時光」為計劃目標;

(1)將以樂活社區生活與聚落文化等活動,將常民空間與生活串連起來

(2)藉由各種文化及設計提案計畫將地區社區舊有生活空間創意再生

(3)利用多元參與,青銀同樂提升居民在地意識及共享城市觀念。

主要成果

計畫從引導學生對人文的興趣,進而分享其觀察方法與發現。帶領學生從認識到了解及關注社區人文與環境的思維。進而邀請對建築旅行與空間設計有深刻體會及經驗的建築設計師來進行 «建築與旅行»人文美學導讀與 «建築與空間的創作思維» 以及«空間中的設計思維與實踐»設計與環境等議題的分享與交流。讓學生們了解如何由想像觀察到落實實現的轉變。

在執行的過程中,不斷的去進行思考,街區發生了什麼事呢?有什麼是值得我們去了解及觀察的?在地街區到底有什麼價值去陳訴的呢?帶領學生從認識到了解,關注社區人文與環境的思維。

透過此思維集結並邀請到對滇緬泰文化街區有所探索鑽研及深刻感受的在地人也是以在地起家的文史工作室以«閱讀街區時光»人文美學與«在地文化轉譯»來對街區人文生活與社區現象學進行剖析及策略分享,讓學生們了解在地潛藏的豐富人文資源與發展契機如何被挖掘及據以呈現發光。

亮點特色

從課程及工作坊的專題演講中,進行分享、交流等開啟學生對周遭環境及人文的注意與興趣,進而關心及行動。並且帶領同學進行在地創生共生的實驗基地空間的創設。利用 « CO-LAND 樂活創生實驗基地 »教學實作解說,示範及實作,協助同學落實想法付諸行動,共心來為在地及環境盡一份心力。其亮點如下:

(1)帶領由認識到關懷環境之心

(2)導讀及了解在地文化與發展契機潛力

(3)結合在地文化與學習教程,增進對在地了解.

(4)走入社區,關注未來人文發展

建構完善的大學實踐社會責任校務支持系統

(1) 利用多元講座分享促進對在地文化及空間建築關注及增進創意及專業知能之具備。

(2) 結合手作課程增進做中學學中做之技能。

(3) 利用主題連結在地發展及日常文化 ,以利未來相關區域再生及創生之了解。

連結外部資源協助在地永續發展

(1)邀請相關對街區及城市建築深入觀察探索,並對其在地多元特色用豐富形式表現經驗的專家學者, 協助敏銳學習者對街道巷弄的觀察及思維引導。。

(2)邀請在地的耆老及專家學者從美學環境及文化等觀點, 協助同學想像街區的未來與需求, 進行書店空間的設計, 增加街道的人文書香氛圍。

協助在地產業發展

(1)以街區觀察及在地環境為議題結合課程,帶領同學進行操作,透過同學實際參與過程,欣賞並關注在地街屋特色。讓學生能深刻體認與認識滇緬文化及華新街日常為主題結合場域體驗增進對在地生活日常及街道巷弄意象了解。進行在地街屋繪製與表現。

(2)以建置實驗基地為基礎立意出發, 結合課程進行空間整修教學實作。

(3)透過實際參與過程,增進同學的空間專業能力 ; 同時, 在建置基地完成有助於相關在地社造計畫及為課程與在地之結合。

成效評估

(1)透過舉辦相關講座,藉由專家親身的參與與作品的解說,增進同學們對城市巷弄的觀察與激發其在職能上的學習。

(2)經由計畫和課程連結, 同學們 一方面可以訓練其專業技能;同時了解社會的發展及趨勢, 並利用所學, 落實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地實際運用。

(3)因本計畫之執行,讓本校師生有參與地方創生的機會,同時也讓師生了解大學在地的使命與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