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年中和庄溯源

2020.11.05中和庄踏查—枋寮老街巡禮

探訪中和 │ 第一街枋寮街與廟美街
.
華夏科技大學通識中心在中和庄溯源之延伸通識課程【中和地方故事】邀請 #中和庄文史研究協會 榮譽理事長 #黃政瑞 老師 引領戶外教學活動 👉 「中和庄踏查 — 枋寮老街巡禮 」✨
.
順延著中和路與南山路交岔口,
即是 #枋寮街 今日課程的起點。

2020.10.22 中和庄踏查—海山神社、圓通禪寺

中和庄踏查 │ 圓通寺與員山公園
.
華夏科技大學通識中心在中和庄溯源之延伸通識課程【中和地方故事】邀請 #中和庄文史研究協會 榮譽理事長 #黃政瑞 老師帶領大夥戶外教學👉「中和庄踏查—海山神社、圓通禪寺 」✨
.
建築是凝固的音樂,
也是歷時痕跡的印記,
透過 #窗框 #雕刻 #神像 #彩繪,
佛教、道教與民間信仰,
圓通寺裡充滿許多故事與象徵!
.
大雄寶殿的浮雕與日式風格
同學們看著那刻痕:
#石燈籠
#香爐
昭和字樣的改變原因,
老師娓娓道來!
接著再到海山神社遺址,
走在同樣的時空背景,
日治時期興修的通道,
像是圓山飯店(台灣神社)般的隱密!
藉由戶外教學活動,讓大夥感受中和區域特有的瑰寶,看見中和庄跨時代的多元風貌!
.

2020.10.8【中和地方故事】風塵往事中和庄-唐山到擺接(一)

風塵往事中和庄 │ 從唐山到擺接
.
華夏科技大學通識中心在中和庄溯源之延伸通識課程【中和地方故事】邀請 #中和庄文史研究協會 榮譽理事長 #黃政瑞 老師主講 👉「風塵往事中和庄從唐山到擺接(一)」✨
.
藉由音譯,為中和庄移民史揭開序幕。
耳熟能詳的「唐山過台灣」,
經由閩南語的詮釋,
歷史風采更加生動!🏃♀🏃♂
原來「唐」是長的意思,
意指「這條路很遠很遠很遠」
先民橫渡黑水溝來台,
水文與聚落歷程發展,
刻劃而成時空的故事!🐾
.
老師以二種語言介紹,
擺接堡與中和庄區域
三個重要的年代發展,
同學們猜著舊照片裡的物品,
看似包包、水壺,
其實是匕首、鋤頭,
精彩的解析與文化溯源,
同學們也忍不住拿起手機記錄著💪
其中 #番社采風圖 內,
一張註記 #牽手 的圖片,
呈現二種文化的轉換與影響~❤

2020.05.06雙和水文生態工作坊4:河岸城市倒影拼圖,細數瓦磘溝精彩

華夏科技大學室內設計系彭英麗老師特邀〈在地偏好Topophilia Studio〉執行長林思駿老師
👉 主講「河岸城市倒影拼圖,細數瓦磘溝精彩」
.
以平面、立面及剖面圖進行發想,藉由點線面的方式,手繪出觀察的細節.
從植栽、樹叢、建築物外觀樣貌的新舊,檳榔攤往來的人群、河畔邊乘涼的居民…
瓦磘溝內的垃圾簇群式分佈等不同角色的視角
去看到現今瓦磘溝面貌✨
.
同學們可依據喜好擇址坐在瓦磘溝旁,收集不同時空⏳交織心情來繪製~
歡迎大家一起觀察瓦磘溝的環境
持續發現💪分享自己的好奇心

20200429雙和水文生態工作坊3:瓦磘溝走讀與願景探索

【瓦磘漫遊一步一腳印│願景探索】

華夏科技大學室內設計系彭英麗老師特邀郭美君老師與許明正老師,從〈樂活共生實驗基地x 好窩聚空間實驗計畫〉地方創生的故事開始,藉由居民互動的場域與水文故事為起點,專業解說並陪同大家一起走進瓦磘溝!瓦磘溝走讀散步路程約莫2公里,河岸空間因應不同使用機能產生的空間配置,鄰里之間因地制宜串聯。「設計」是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方法,同學們專注凝望著瓦磘溝,彷彿願景悄悄萌芽。下週將進行河岸城市倒影拼圖,細數瓦磘溝精彩!

20200408雙和水文生態工作坊I:雙和母親河瓦磘溝概述

華夏科技大學室內設計系彭英麗老師特邀瓦磘溝願景社的許明正老師主講「雙和母親河瓦磘溝概述」,藉由中和區墾拓歷程、地名源由、地方紳士、墾號大戶業緣區域分布、五大支流的脈動之下,溝渠灌溉系統相附相依的蓬勃發展,城鎮開發歷時性的變遷,先民的逐水草而居模式,雖然如今幾近蕩然無存,河流與道路像是在平行時空,但是對照地圖卻可以發現歷史紋理其實仍然在我們身旁,只是在道路底下沒有看到,是的!就是「看不見你依然存在」的浪漫,人類從農耕時期的歷史節點在地圖上面也可以探查得知。許明正老師慷慨的對大家說GOOGLEMAP的資料他希望能與大家共編,於是在課堂裡提供圖資,超級開心der可以獲得這珍貴的踏查足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