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鏈結在地 融合共生

◎結合跨域師資專業,集結成社群投入地方服務,攜手合作強化樂齡大學運作

(1)結合跨領域專業師資,集結成社群,並與在地文化發展、社區服務、科技產業、產銷溯源相結合,深耕中和庄。

(2)對於投入地方服務之教師,藉由教師評鑑加分、減授基本鐘點、核撥實務教學獎勵金、申請彈性薪資等措施,提供執行團隊必要之行政支援與獎勵。

(3)賡續強化樂齡大學運作,架構橘色學習平台,開發樂齡陪伴APP系統,設計樂齡養生AR/VR,接軌銀髮產業。

(二)大小攜手 技職共榮

◎強化南勢角學園聯盟、深化「選才專案辦公室」功能、協助夥伴高中技職學校培訓選手

(1)強化南勢角學園,與6所聯盟學校透過大手攜小手方式,將大學端教學資源與國中小、高中職分享,體現選技職、好好讀、有前途願景。

(2)深化「選才專案辦公室」功能,同時結合校務研究中心招生分析問責報告,回饋學校及各系招生選才策略之擬訂。。

(3)持續強化區域技高優化社群,並與技高學校合作進行課程串接設計,同時邀請產業界專家合作協助培訓與指導高中職教師與學生,協助夥伴高中技職學校培訓技藝競賽選手。

(三)創意行銷 科技創勢

◎滇緬飲茶聚集文化,實地探查並繪製美食地圖

(1)導入資訊科技,建置中和地區數位Web+雙平台APP,讓所有人可以輕易的透過網路了解商圈相關活動與資訊。

(2)透過推播、LBS的服務,讓遊客及消費者在最快時間接觸到商家的活動,同時藉由物聯網工具讓商家可以快速進行各項創意行銷與推廣活動傳播。

(3)參與學生透過物聯網資訊平台,整合與資料分析相關課程,例如物聯網管理平台實務、物聯網整合、商業企劃實作、微電影創作等,以專題方式協助興南夜市商家,活絡在地產業經濟。

(四)資訊整合 活化南勢

◎打造在地樂齡學習園地,串聯在地街訪鄰里

(1)透過APP商圈推播及AR美食互動,讓前來南勢角商圈人士,對在地東南亞文化飲食有更深入了解,刺激消費者購物行為,進而活絡在地經濟循環。

(2)利用地理定位服務(LBS)與AR技術,創造3D景點,呈現智慧商圈導覽與導購等創新體驗模式。

(3)透過VR觀光導購,以手機一窺南勢角周邊景點與商圈,達到引導人潮與活化商圈效果,有效活化南勢角商圈,繁榮地方經濟。

(五)華夏南勢 在地扎根

◎辦理在地文化循禮活動、串聯滇緬聚落文化、中和庄溯源、手護校山、在地扎根

(1)以「建立新北之心歷史記憶庫」、「串聯社區文化與經濟空間」、「『手』護校山自然原始步道」三大目標,與中和區公所、中央地質所、緬僑協會攜手,共創「新北之心-中和南勢角」。

(2)透過延續「校山守護」、「生活地質」、「滇緬聚落文化」及「中和庄溯源」四大主軸,連結行政體系與社區資源,協助鄉鎮及社區建立地方文化特色,展現地方活力,達成SDGs「永續城市及社區」經營目標。

(六)在地散策 樂活創生

◎在地都市紋理、多元的庶民空間與文化、散策地圖、地景創生、延續滇緬聚落文化記憶

(1)以認識在地盤點街道空間生活場域、街道、街區與建築物所共同構成的「都市紋理」(Urban Fabric),進行在地故事巷弄街道探索及多元文化共生探索。

(2)完成散策地圖,讓外地民眾認識緬甸街與華新街市場周遭在地多元的庶民日常環境空間與文化,達到文化創生目的。

(3)藉由地景創生,延續滇緬聚落文化記憶,探尋和未來(導入城市智慧樁基)連結,串聯城區空間及街區巷弄人本步行特色軸線、探索舊城區文化路徑及視野,重建社區與城市記憶。

(七)虛擬跳躍 文化之旅

◎虛擬跳躍之旅、3D動畫人物

(1)透過創新Virtual Jump Tour(虛擬跳躍之旅),宣傳中和區多元文化特色,藉由話題創造,吸引社會大眾目光。。

(2)數媒系學生以實務專題方式,導入3D動畫人物,報導推播滇緬聚落文化紀錄與活動,強化學生對在地文化認識。

(3)延續真人圖書館構思,邀請更多地方耆老豐富中和庄歷史文物,營造社區共同多元歷史文化延續氛圍。

(八)擘劃創生 活化地方

◎結合在地資源、設計在地創生課程、社造教學實驗所概念、社區共創基地

(1)利用美學教育,設計在地創生課程,啟發學生對於環境改造思維,引導社區居民提升美感與提高環境品質意識。

(2)運用社造教學實驗所概念,以微電影方式記錄店家生活型態及社區民眾與學生利用壁畫美化市容影像,培訓社區營造種子,攜手發展地方創生事業,達成社區共創基地目標。

(3)結合學校與當地里長的資源,一起來推動社區的再造,同時加入了許多樂齡的志工以及校外很多鄰里資源,一同結合創作出屬於社區的亮點。

(九)家事技藝 培育研習

(十)社區健康防疫 宣導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