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軸三、提升高教公共功能

執行說明

學校是整體社會的一環,學校教育的成果是屬於社會的成果,應當由社會所共同分享,高等教育公共性應由全社會共同創造、共同擁有、共同維持、共同監督。


執行成果

  • 核心目標
  • 具體措施
  • 創新做法

(一) 弱勢助學:利用「華雲校務資源整合平台」數據分析,規劃「全方位全程關懷照顧系統」,讓老師掌握那些學生該輔導;推動「學習銀行儲值卡」,讓學生知道如何尋求輔導及透過「 翔翼ー募款機制」,提供學生「購買工時」青年教育津貼,落實高等教育對有需要協助學生的扶助,促進社會「階層流動」。

(二) 師資精進:持續聘用專業技術教師,同時強化現有教師精進方案,透過「教師社群」功能,讓不同專業領域教師進行「專業對話」及學習;修訂「多元升等」審查機制,協助教師結合學校定位與人才培育,自我精進,發展學校多元特色;運用「彈性薪資」獎勵優秀教師,提升教學品質;導入「教育永續」(ESDG)理念,培力教師持續更新教學知識,為社會永續發展與創新做出貢獻。

(三) 校務管理:持續精緻及優化「校務研究資料倉儲」,設置「大數據資料中心」,提出校務發展策略及SROI報告並規劃更積極有效作為;學生代表納入「校務研究諮詢委員會」,強化學生校務參與。

學校是整體社會的一環,學校教育的成果是屬於社會的,應由社會所共同分享,高等教育公共性應由全社會共同創造、共同擁有、共同維持、共同監督。本校111年高等教育深耕計畫主軸計畫C:提升高教公共功能(詳如圖4-5),將藉由弱勢學生協助機制、教師人力結構改善、辦學資訊透明公開、落實校務專業管理及強化原資中心運作等5個子計畫及10個執行方案,達到提升高教公共功能的目的,推動目標如下所示。

(1) 辦理多元品德教育活動,提升經濟及文化不利學生進行不同以往之生活體驗,並從中瞭解學習每一項技藝是需要許多時間與耐心去養成及精進的,由技藝精熟逼進「道」的境界,進而窺知萬事萬物的道理。

(2) 結合「華夏三好 與您共好」三好校園之推動,帶領經濟不利學生參與各項活動,提升學生參與感及培育良好態度。

(3) 透過多元文化及生活教育體驗,增進師生、社區住民與原住民族、新住民互動,藉此促使相互瞭解彼此文化差異與認同,進而融合與交流,達到共生共融的友善環境。

(4) 為使弱勢學生未來能夠順利就業,持續以就業培力為目標,透過體驗活動、生涯諮詢並結合校外資源,規劃系列自我探索及就業增能活動,培養學生具備職場軟硬實力。

(5) 推動華翔翼ー募款機制,針對畢業校友、社會企業募款,建立永續性助學專款機制,協助經濟不利學生相關資源及經費。

(6) 規劃多元職場常見議題達人講座,邀請企業界經理人或創業家,透過分享不同的人生經驗,開啟弱勢生對於職場世界的認識與啟發,幫助學生從B咖變A咖。